原知原味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:戰祭的蛻變-看鄒族瑪雅士比儀式的適應
時間:2012/11/18 (日) 13:30-15:30
地點: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(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2樓)
主講人:浦忠成(考試院委員、鄒族作家)
主講人:浦忠成(考試院委員、鄒族作家)
參加方式:免費參加,請以電話、傳真預先報名,共60名,額滿為止。
活動紀錄:
浦忠成老師是來自阿里山的鄒族人,老師還特別強調是「阿里山鄒」喔!因為共約七千人左右的鄒族,大致分為北鄒及南鄒,南鄒多居住在高雄一帶,且最近南鄒正醞釀要脫離鄒族,所以老師才特別強調。
阿里山在鄒族的稱呼裡不叫阿里山,而是松樹之地的意思,有很多松樹的地方。傳說很早以前,天神降臨到了玉山山上,搖動了楓樹,掉落的楓樹葉子就變成了女人,而掉落的果實則成為男人,兩人結為夫妻之後,生出的小孩就成為鄒族的後代子孫,是典型的樹生傳說。
北鄒跟南鄒是鄒族的兩大分支,在服飾、歌謠、文化上都類似,但是語言卻是不能溝通的,也因為南鄒長期與布農族混居,失去了許多鄒族傳統的文化,目前的南鄒因為語言及一些文化上與北鄒的不同,所以打算要自立,脫離鄒族,也讓鄒族內部起了許多變數。
在日本殖民時期,信義鄉的居民其實原本是鄒族人,但當時發生了嚴重的瘟疫天災,人數銳減,日本人認為這塊大土地可以分給其他原住民,因此讓更高山上的布農族集體移住到信義鄉來,跟鄒族混居,鄒族也變成了這邊的少數居民也因為跟布農族混居的關係,才會演變成後來南北鄒語言不通的關係;而在日本殖民時期的阿里山上有四社,雖然現在四社已經不存在,但是仍是鄒族重要的所在地;另外,在曾文溪的上游也有一個很重要的部落,是屬於阿里山鄒的一支,很關鍵性的一個場所,但在上一世紀30年代左右就消失了,重要的社會組織也都是從這裡開始發展,現在未婚男子會到達邦部落接受訓練,學習謀生技能,包括農作、狩獵等。
鄒族戰祭又稱Mayasvi,是全部落的大活動,通常是在出草後慶祝凱旋,或是男子成年禮,重建會所時舉辦;戰祭舉辦的時候,部落的長者們也會在此時對重大的事項提出討論,也會懲罰部落裡犯罪的人,藉由公開懲戒的方式,告誡有壞念頭人不要做壞事;會所裡祭拜三種神,分別天神、戰神、跟司命之神,戰神,會所是鄒族人聚會的主要場所,以往出草獵來的人首也會祭拜在會所裡;在鄒族人的家裡還會祭拜小米女神,祈求豐收。
活動照片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